index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纸面作品         布面作品          艺术生活          相关文章         联系我们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EN     中文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013年香港佛门网采访实录

佛门网记者毕佳:孙先生您好,我是佛门网的记者毕佳。佛门网是香港寺庙弘法精舍的网站。前几日我同凯西女士,一起有幸拜访了您在香港的
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展览。我们 非常欣赏您的作品。而您的短期修行经历与艺术的关系让我们好奇。能允许我问您一些问题吗? 我们希望写出一
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篇报道,推广艺术欣赏和佛学传播。
   

孙广义:毕佳您好!谢谢您光临我的画展,也很荣幸您欣赏这些作品。 
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 感谢佛门网站,也感谢您能推广艺术欣赏和佛学传播,让我与更多的有缘人共同分享。随喜您们的功德!

佛门网记者毕佳:您是在哪里完成《祈福》系列作品的?能描述一些您的工作室的样子吗?你需要多久才能构思,完成一件作品呢?

孙广义:这次在SIN SIN FINE ART展出的《祈福——圆觉》系列作品都是在云南家中不大的画案上创作完成的。《祈福》系列的作品已经是第三
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 次在香港展出,前两次展出的《祈福》系列作品分别在云南、北京的工作室完成。 但创作《祈福》的缘起是2005年我应邀去慕尼黑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加《振动》展览,与德国达毫的艺术家PLAHL先生共同合作完成了一件装置作品《祈福——香格里拉之路》,展出地点是慕尼黑的
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 KUNST PAVILLO,从此开始《祈福》系列作品的创作。 
               从94年到今天,我的工作室经历几次搬迁,空间不断变化,作品也在不断变化。我不知如何描述才能准确的表达工作室的样子。我只记
               得几位德国朋友到北京艺术区的工作室,他们非常喜欢,安详雅致,都说感觉很舒服。其实我的工作室很简单,不太象其他的工作室。
               也许是水墨作品本身就很素雅,加上淡淡的檀香,有点象禅室了。
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 《祈福》作品创作的时间不确定,这次展出的《祈福》创作过程相对复杂,前期创作构思,中间画面的制作,宣纸的古旧处理,步骤繁
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 琐、耗费时间,才能达到画面的效果。 小幅作品一般需要半个月左右,大的作品近三个月才完成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01

佛门网记者毕佳:我想问您一些有关这次展览《祈福.圆觉》系列作品的内容问题。

a) 作品中的意象是哪里来的?来自生活,佛窟艺术,还是大地的形态?

孙广义:《祈福》系列作品最初的创作灵感是我去藏地看到遍地的玛尼石,以及大悲观世音的修法。在藏传佛教的历史中曾经有很多修持者,一
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 辈子刻玛尼石或持诵六字明而成就。汉地的高僧大德也有一生修持观音的六字明和大悲咒。在观音菩萨的本愿中,一切见、闻、思、触
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 六字明咒“嗡玛尼呗美吽”皆得解脱。
               《祈福》系列从05年开始就一直书写藏文六字明咒作为作品的主线。期间加了一些简单的形象,这些简单形象大都来自于佛菩萨造像和
               古代壁画的感觉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此次展出的作品与以往系列有些不同,画面更具象、内容更丰富,市井人物、佛窟造像以及世间的山水、生活。缘起是我的净土宗依止
               师上慈下法和尚让我们一段时间内反复读诵《圆觉经》,无论是佛教修持还是艺术创作,都给我很多启示。

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02     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03

b) 对于作品12号,那幅最大的作品,您是否在试图讲述一个故事呢?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?

孙广义:这件作品只是表现圆觉经中一个景象,没有具体叙述的故事。

c) 为什么有些作品中,您选择了沉静的黑色背景,比如说在作品8号,11号和12号里面。在黑色的背景里,是否藏有有嗡玛尼呗美哞的字呢?

孙广义:黑色的背景隐喻娑婆的八苦。
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 《祈福》系列的每幅作品中都有“嗡玛尼呗美吽”六字明,有的在背景中,有的在造像中。从艺术角度,这是《祈福》系列不断重复延续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的主题;从修行的角度,“嗡玛尼呗美吽”可以斩断六道轮回,是一种修持的方便,在《华严经-净行品》中就讲了生活中种种修持的法
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 门。

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04

d) 对于8号作品,能否告诉我,那优美的字体写的是什么样的诗句呢?画里还有一匹马,它象征着什么吗?

孙广义:您说的应该是5号作品,书法字体是我临摹古代人生活中寒暄问候的信札,就跟我们现在的EMAIL一样,在这幅作品中代表了历史的一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个层面和今天文明社会的问题。
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 画面中马的形象符号,来自于敦煌流失在海外的绢本绘画,对于形象本身只是绘画符号,而我借用这个马的形象来代表心的自由驰骋。
               佛法中有无相说和有相说,净土依止师父上慈下法和尚曾给我写过《无相自在》的书法,并给我法名“光明藏”。在作品中有“光明藏”印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章即是此意。
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05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           06

e) 在一些作品中,有反应世俗社会的人物,比如说孩子,小贩,樵夫,农民,也有桥,民居。而在同一幅画里,又有菩萨,极乐世界,乐器,
    僧人,也有寺庙,亭子等。这两类人物和意象在一幅画里出现,是否和您在世俗生活和僧人生活中寻找平衡有关?

孙广义:并不是在世俗生活和僧人生活中寻找平衡,佛法是究竟圆满平等说。
               诸佛成就源自于世俗社会中的孩子、小贩,樵夫,农民、僧人等,也有化身佛菩萨往返世间演绎孩子、小贩,樵夫,农民、僧人等人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物,比如诸多转世的成就者一次次发愿再来,佛法从未离开过世间。

    1.             07      08    09 

      f) 您觉得哪一幅作品最能够体现佛呢?

      孙广义:我觉得哪幅也不能完全体现佛。诸佛以法身亲证,报身圆满,化身无碍回施一切有情。有相的表现都有局限性。

      g) 您最喜欢的作品是哪个?为什么?

      孙广义:没有最喜欢。每幅作品都在当下创作时很喜欢、很专注,完成后事情就结束了。

      佛门网记者毕佳:您为什么选择短期出家?当时您希望获得什么?您觉得出家的经历有益吗?为什么?

      孙广义:我想体验出家梵行生活,也想全面学习佛法三藏的经、律、论。有关出家人的戒律,作为在家居士不能阅读,想学习戒律,短期出家对
      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 于我是最好的机缘。佛陀在《出家功德经》中讲过出家的功德。尼泊尔的大圆满法教持有者夏札仁波切曾经对我的一位上师说过:“清
      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 清净净的出家一天,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。”
      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 在保留南传佛教的传统国度里有个风俗,男子一生中最少要出家一次,少则7天,多则终生。当时在内地还没有这个先例,经过鸡足山
      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 华首放光寺上慈下法和尚和西双版纳南传上座部的长老们共同努力,为在家居士提供体验、实践佛法的短期出家禅修机会。
      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 无论是在西双版纳的寺院禅修经行生活,还是从西双版纳到鸡足山的僧侣行脚过程,短期出家的经历都是我一生中难得的体验。
  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现在普遍的佛教现象:一种是停留在泛佛教文化上,一种是佛教学术研究上,还有一种是佛教传承的理论和实修。佛法必须实修,只有
  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深入实践,才能理行并进。
  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师父也曾跟我们说,就像是部队当兵,想象是一回事,到了军营成了真正的士兵又是另外一回事。

  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     10    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       11

佛门网记者毕佳:您可以描述一下您的短期出家生活吗?您现在大约多久一次隐居呢?我们在博客上看到您短期出家时的照片,请问您提供我们
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几张,用作放在网站上吗?

孙广义:2007年春节开始,我参加了华首放光寺举办的第二期短期出家。所住的寺院作息时间很严格,在西双版纳的曼听佛塔寺,每个人有一
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个小小的孤邸(房间),早上5点起床,禅修、经行、早课,七点钟早饭过后,赤足去村寨里托钵乞食,实践当年佛陀带领弟子托钵乞
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 食的生活。 上午是经行、禅修、洒扫卫生,午饭过后依旧是经行、禅修,过午不食。晚上也是晚课、经行、禅修,晚上休息时间自己
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 决定,其他时间是固定。期间我们去圣地参学交流。 
               第一次出去托钵时,《金刚经》中描述的舍卫大城的繁华市景,世尊的庄严身影仿佛就在目前“尔时世尊食时,着衣持钵,入舍卫大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城,乞食于其城中。次第乞已,还至本处。饭食讫,收衣钵,洗足已,敷座而坐。”我们有缘也体验了佛陀当年持钵乞食……
               当我和几位师兄亲历年长的阿婆跪在路边,供养我们刚做好的早饭、鲜花和香烛,我这个受着现代教育的所谓文明人一下子被震撼,眼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泪竟不争气的滴到钵上,几个师兄更是泪如潮涌,我们被那种渗入骨髓的虔诚深深触动,相比之前在家做居士的几年更受益,真正明白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了僧侣住世和感恩的意义,那一幕至今挥之不去。 
               短期出家时间是一个月,临近结束放光寺几位出家师发愿从西双版纳行脚回鸡足山。我与另外8位出家师共同从西双版纳走回大理鸡足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山,全程800多公里,期间随缘露宿野外、河滩、山林、废弃房屋,三衣一钵,25天走完全程。有这样一次短暂出家行脚的历程,一生
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 难忘。 
               隐居?我从来没有隐居,过着普通的在家居士生活。只是每年我会抽出时间闭关修行。 
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 短期出家修行的照片是随行的几位出家师和师兄们拍的,照片一起分享。愿有缘的菩萨们可以体验短期出家生活,共沾法喜。
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12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          13

佛门网记者毕佳:当您在禅修的时候,您脑海中浮现的是什么呢?你有没有将这些意象用于艺术创作呢?您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您禅修时,绘画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时的照片吗?

孙广义:每次禅修时的体验都不太相同,没什么,其实都是心的幻像。简单说就像浑浊的水,静下来时泥沙开始沉淀,你会看的更清楚(关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于“心”)。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我会把可用的灵感用于艺术创作。“心如工画师,能画诸世界”。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禅修时不拍照片。绘画时有一些,也不多。我会发几张供您参考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14

佛门网记者毕佳:您最喜欢的佛家诗句是哪一首呢?而它是如何联系到您的绘画中的呢? 
孙广义:我最喜欢的是宋代无门禅师的诗偈:“春有百花秋有月,夏有凉风冬有雪;若无闲事挂心头,便是人间好时节。”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这首诗偈表达的是一种无挂无碍的自在境界。作品的两个题材《祈福》和《天界》,将佛陀的教言于生活中平实地修持实践、运用,通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过艺术作品与有缘人共同分享佛法带给我的喜悦与自在。

佛门网记者毕佳:非常感谢您!

孙广义:不客气,谢谢您的采访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返回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


           Copyright  © 艺术家孙广义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联系电话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15125103385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个人网页:  www.sunguangyi.com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E-mail:       shenfustudio@263.net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     微信:  000